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上头电子烟”是毒,碰不得!

2023年09月09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上头电子烟”是毒,不是烟。不要让电子烟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更不能让“上头电子烟”成为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

  伸向年轻人的“黑手”,出现一只,就要斩断一只。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多地警方破获的新型毒品案件显示,一些类似电子烟的“上头电子烟”已成为重要的涉毒工具。比如,江西省瑞昌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00后”向未成年人贩卖“上头电子烟”案,被告人王某某、柯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上头电子烟”案件,被告人“00后”肖某获刑六个月……

  我们为警方工作点赞的同时,也要再次强调“上头电子烟”是毒,不是烟。事实上,导致“上头”的主要成分是合成大麻素。这是一种新型毒品,比传统大麻具有更强的致幻效果和成瘾性,长时间吸食会导致幻视、焦虑、意识不清等反应。为此,2021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等新精神活性物质,这意味着所有品种的合成大麻素类物质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毒品。

  这样的新型毒品理应引起高度警惕。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会以各种方式诱导年轻人吸食“上头电子烟”。在“比普通香烟有劲”“越吸越上头”“感觉像高空飞行”等标签的蛊惑下,将“上头电子烟”误以为是普通电子烟的年轻人,吸后才发现“悔之晚矣”。另一方面,我国的电子烟市场正在急速扩张,五花八门、口味众多的电子烟受到一些追求“好玩、猎奇、新潮”的年轻人热捧。而电子烟内含成分难以甄别,也给新型毒品混入其中制造了机会。

  撕下“上头电子烟”的“伪装”很重要,各方合力精准打击同样不可缺少。从生产源头看,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显然并非普通百姓所能提取制作。当下抓获及判刑的多为“分销商”,将来在各部门协同打击治理下,顺藤摸瓜找到“制造商”,或许能事半功倍。就销售渠道讲,一些不法分子是通过社交软件联络交易,再依托快递、闪送等物流服务发货运输。如此买卖行为更加隐蔽,还需要职能部门联合相关平台企业强化线上线下监控,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治理工作服务。

  应当看到,相比十年前,我国人群吸烟率虽有下降,但整体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电子烟的使用率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年轻人吸食率相对较高。进一步说,从全面排查清理校园周边电子烟销售网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到全面摸排酒吧、夜店、KTV等年轻人聚集场所销售、吸食“上头电子烟”等涉毒品违法犯罪情况,再到结合校园安全教育,向中小学生讲解吸食电子烟的危害,增强青少年识别抵制电子烟的意识和能力,对“上头电子烟”的治理,既要依靠事后打击,还需要加强预防,更离不开社会共治。

  这样的话题,就要月月讲、年年讲。不要让电子烟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更不能让“上头电子烟”成为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毒品带来的“快感”只是一瞬间,但它造成的伤害却需要你用一辈子去承受。请谨记:不好奇、不尝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果味”电子烟为何还能买到?

     禁吸电子烟,不能止于高铁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上头电子烟”是毒,碰不得!

2023-09-09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上头电子烟”是毒,不是烟。不要让电子烟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更不能让“上头电子烟”成为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

  伸向年轻人的“黑手”,出现一只,就要斩断一只。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多地警方破获的新型毒品案件显示,一些类似电子烟的“上头电子烟”已成为重要的涉毒工具。比如,江西省瑞昌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00后”向未成年人贩卖“上头电子烟”案,被告人王某某、柯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上头电子烟”案件,被告人“00后”肖某获刑六个月……

  我们为警方工作点赞的同时,也要再次强调“上头电子烟”是毒,不是烟。事实上,导致“上头”的主要成分是合成大麻素。这是一种新型毒品,比传统大麻具有更强的致幻效果和成瘾性,长时间吸食会导致幻视、焦虑、意识不清等反应。为此,2021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等新精神活性物质,这意味着所有品种的合成大麻素类物质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毒品。

  这样的新型毒品理应引起高度警惕。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会以各种方式诱导年轻人吸食“上头电子烟”。在“比普通香烟有劲”“越吸越上头”“感觉像高空飞行”等标签的蛊惑下,将“上头电子烟”误以为是普通电子烟的年轻人,吸后才发现“悔之晚矣”。另一方面,我国的电子烟市场正在急速扩张,五花八门、口味众多的电子烟受到一些追求“好玩、猎奇、新潮”的年轻人热捧。而电子烟内含成分难以甄别,也给新型毒品混入其中制造了机会。

  撕下“上头电子烟”的“伪装”很重要,各方合力精准打击同样不可缺少。从生产源头看,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显然并非普通百姓所能提取制作。当下抓获及判刑的多为“分销商”,将来在各部门协同打击治理下,顺藤摸瓜找到“制造商”,或许能事半功倍。就销售渠道讲,一些不法分子是通过社交软件联络交易,再依托快递、闪送等物流服务发货运输。如此买卖行为更加隐蔽,还需要职能部门联合相关平台企业强化线上线下监控,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治理工作服务。

  应当看到,相比十年前,我国人群吸烟率虽有下降,但整体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电子烟的使用率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年轻人吸食率相对较高。进一步说,从全面排查清理校园周边电子烟销售网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到全面摸排酒吧、夜店、KTV等年轻人聚集场所销售、吸食“上头电子烟”等涉毒品违法犯罪情况,再到结合校园安全教育,向中小学生讲解吸食电子烟的危害,增强青少年识别抵制电子烟的意识和能力,对“上头电子烟”的治理,既要依靠事后打击,还需要加强预防,更离不开社会共治。

  这样的话题,就要月月讲、年年讲。不要让电子烟成为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更不能让“上头电子烟”成为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毒品带来的“快感”只是一瞬间,但它造成的伤害却需要你用一辈子去承受。请谨记:不好奇、不尝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果味”电子烟为何还能买到?

     禁吸电子烟,不能止于高铁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